海鮮小常識-如何選購海鮮

海鮮的種類較一般家禽和家畜類來的複雜,以及多樣化,水產類和海產的不同,海產類更多樣化,風味各自迴異,台灣身處黑潮的正中央,過往台灣可食用的魚類多達3000多種,棲息在台灣週邊的更有1000多種,你吃過多少種真正的海鮮呢? 野生海鮮會含有甲基汞的機率,以出海口的魚類較為嚴重如烏魚、豆仔、虱目、皮刀等,而以此類魚為主食的大魚則容易累積如鬼頭刀、旗魚等。因此,來自深海魚、珊瑚礁、南極、北極等區域受污染的機率極低,因此可以安心食用。但是在市場上購買食用海鮮時還是有一些小地方提供給諸位注意: 一、首先,魚肉都其天然的色澤,過紅、過白都不正常。 二、買海鮮時,除了看鰓、 眼睛外,海鮮的味道、肉質的彈性也要注意。尤其是味道方面,夏季時,魚販為保存期較長,多少會使用防腐劑,黃昏市場的魚更需要用防腐劑,若發現有藥味時,最好不要購買和食用。 三、活魚給人吸引力相當大,因為你會認為活魚在水池或水族箱內,至少不會有污染,事實上業者為防止魚暴斃,還會放入少許的抗生素,以增加魚的抵抗力,這些抗生素會有致癌,所以水的顏色不妨觀察一下。 四、吃海鮮最好還是熟食較好,用清蒸、煮湯、燒烤都是不錯的方法。五、養殖的魚類因為集體繁殖,因此,必需藉由抗生素來抗病,這些抗生素都會殘留在魚體內,因此少食用為宜。 六、一分錢一分貨,捕撈的野生海鮮,從漁民出海作業,到上岸時所需的工,以及中間運送的通路費用,一尾魚只要幾元,實在不可思議,除非走私、加藥保存、過期,或已有腐敗現象時,才會被拋售,這種情形不只傳統市場,大賣場一樣有這種情形,午後的海港邊也有,因此消費者千萬不要貪小便宜便宜。 七、大陸地區的養殖魚類儘量少吃,因為他們目前的養殖技術比台灣差,因此,台灣會有的問題,他們更嚴重。 八、吃海鮮時內臟少食為妙,醃製品也少吃較對身體健康有益。。 九、冷凍的海鮮雖然新鮮度不比活的來的好,但也只有少許的差距,且遠洋的捕撈作業回到台灣時,也都一定會以急速冷凍的方式保存,所以,消費者不要誤信冷凍海鮮是不新鮮,反而是,各國先進的趨勢顯示,回歸到超低溫海鮮,才是保證吃海鮮健康的原則範圍,冷凍後的海鮮可以將大部分的病菌和寄生蟲殺死,這是消費者應當特別注意的地方之一。 十、肉食性的大魚少吃如旗、鯊、鮭、鮪等,中小型魚含甲基汞、重金屬、戴奧辛相對少,消費者平常多以此範圍為主食較宜。